【成长印记】幼儿园有棵橘子树
秋天是飘香的季节,也是丰收的季节,周围的事物都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。幼儿园沙池旁的橘子树上,零星地挂着几个果子,孩子们与橘子的缘分就此开始了......
相遇
户外活动时间,小元宵不小心踩到了一个软软、圆圆的东西,他大叫起来:“这是什么?”小元宵把地上的果子捡了起来,交给了老师,其他孩子听到也立马围了过去,你一言我一语……
可儿:“我知道,那是橘子,我们小区里也有。”
正正:“哇!这个是橘子啊!”
探秘
孩子们把橘子团团围住,一会儿拿在手上摸一摸,一会儿放在鼻子上闻一闻,一会用小手捏一捏,充满了好奇。通过多感官孩子们发现:橘子宝宝是椭圆形的、橙色的,摸起来软软的、表面凹凸不平的。
品尝
“你们猜这个绿色的橘子会是什么味道的呢?”菡菡说,孩子们立刻开始了讨论,“甜的!”“酸酸的!”小宝洗干净小手将橘子剥开,橘子果肉如小月牙一般露了出来,孩子们看着盘子里面的橘子果肉很兴奋,都想要品尝,老师把小橘子果肉分成一份一份地喂进了孩子们的小嘴巴里。
“什么味道的?”大宝迫不及待的说。
“橘子有一点酸。”菡菡皱着眉头说道。
悦悦说:“我也觉得橘子酸酸的。”
畅畅说:“我最喜欢吃橘子,橘子在哪里发现的?”
寻找
于是一场寻橘子树大赛开始了,“橘子树是什么样的?”“怎么才能找到它?”。就在这时,陶陶突然喊道:“哇!是那棵树吗?树上挂满了橘子!”孩子们纷纷围了过来靠近看着树上的橘子。“我们摘一些回去观察观察吧!”孩子们提议道。
再探秘
“树上有两种颜色的橘子,我们到底摘哪种颜色的呢?”可儿在一旁问道。“黄色!”“绿色!”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着。“要不,我们都摘下来吧,正好看一看它们有什么不同!”菡菡提议到。于是,我们分别采摘了黄色和绿色的橘子,并将它们带回了班级。
再品尝
数一数
绿色和黄色的橘子除了颜色不同之外,还有什么不同呢?于是孩子们准备“打进”橘子内部——剥开橘子。它们的果肉有几瓣呢,都是一样的吗?说干就干,两名“代表”开始剥橘子,随着果肉的出现,孩子们提议道:“快来数一数吧!”“1,2,3……一共10片。”第一个橘子有十片果肉,“第二个!第二个!”孩子们激动的喊道,第二个橘子,剥开了还是十片果肉。“你们猜猜看,第三个,第四个呢?”老师趁机提问道。“10个!”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到。于是孩子们数了数第三个、第四个橘子,果然都是10片。
“为什么都是10片呢?”可儿挠了挠小脑袋说。
悦悦:“小橘子都是十片果肉吗?”
在孩子们感到惊奇的同时,我们决定去查找资料,看一看到底橘子有多少片果肉。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发现,橘子果肉的片数在7-10片不等。
“原来不是每一个小橘子都有十片果肉啊。”
尝一尝
“果肉的片数它们也是一样的,还有什么不同呢?”老师提问道。
“味道!”可儿说
“那我们可以尝一尝呀!”“对,尝一尝。”孩子的目光纷纷向两盘橘子投去。
小野:“黄色的橘子是甜甜的,绿色的是酸的。”
小北:“原来它们的味道真的是不一样的!”
《3-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》中指出:“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,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。要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,合理安排一日活动,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感知、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。”基于这样的理念,我们从孩子的兴趣入手,根据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,以橘子为切入口,开启了“橘子”的探秘之旅。生活处处是教育,在橘子收获的季节,我们利用园内的现有资源——橘子,由浅入深地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,引导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式去体验,对橘子有了更深的认识,让孩子们在直接感知、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感知秋天的多姿多彩,感知自然的美好。
陈鹤琴先生说过“大自然、大社会都是活教材。”他主张教育要回归自然,让孩子们到大自然去体验和学习,与周围的环境产生互动。采摘活动是孩子们亲近大自然的方式之一。采摘橘子的过程中,孩子们遇见问题、思考问题、解决问题,收获了摘橘子的经验,锻炼孩子们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。(撰稿:小五班 推送:卞立文 审核:陈芸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