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手牵小手,预防手足口
大手牵小手,预防手足口
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。顾名思义就是手足、口咽部出现斑丘疹、疱疹,常伴有口痛、咳嗽、流涕、厌食、发热等症状,多数症状较轻患儿一般在一周左右自愈。但大约 1%~1.6%患儿会引起心肌炎、肺水肿、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,且会有 0.03%~0.05%的概率导致死亡。
每年4-7月和9-11月是手足口病高发期,多发生于6月龄到5岁内的儿童。安全起见,以防万一,针对手足口病,家长不能掉以轻心。
手足口病有哪些症状?
大多数患儿是突然发病,首先表现为发高烧,以高温为主,体温多在38度以上。手心、脚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,腔粘膜出现散在疼痛性栗性大小的水疱或溃疡,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、流涕、食欲不振、恶心、呕吐和头疼等症状或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。学龄前儿童属于易感人群。
为什么学龄前儿童是易感人群?
1.由于学龄前儿童本身免疫功能较常人要差,特别容易受到病毒,以及细菌的感染,所以会得手足口病。
2.手足口病是儿童多发的一种病毒传染性疾病,很容易在聚集的场所发生,小孩生活的环境,比如在幼儿园,学龄前儿童一起共同学习、饮食、睡眠等环境,会导致病毒局部扩散,所以儿童会容易得手足口病。
3.学龄前儿童免疫功能比较差,经常不注意手部的卫生,不能够得到及时清洗病毒的行为,所以会容易得手足口病。
同一个幼儿会多次得手足口病吗?
同一个孩子有可能会多次感染手足口病,这是因为手足口病是由一组肠道病毒引起的,目前发现有20多种肠道病毒都可以引起手足口病,这些肠道病毒之间的交叉保护可能是没有的。
手足口病有哪些传播途径?
肠道病毒可经胃肠道(粪-口途径)传播,也可经呼吸道(飞沫、咳嗽、打喷嚏等)传播,亦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、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。
1.通过粪、口(食物、饮水等)
2.呼吸道飞沫传播(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)
3.日常接触(唾液、疱疹液、粪便污染的手、毛巾、手绢、牙杯、玩具、食具、奶具以及床上用品、内衣等)
得了手足口病有什么注意事项呢?
1.饮食要少量多餐,清淡营养,以软烂或流食物为主;
2.不宜热饮热食,或食用冰冷、辛辣、酸咸等刺激性食物,以防加重口腔内部疼痛,引起儿童厌食;
3.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,保持口腔清洁,避免残留物感染。
伤口护理,注意卫生
1.剪短患儿的指甲,避免挠破患处,切勿用针挑破皮疹,引发感染;
2.皮疹破损处及时涂上消炎药,保持局部清洁干燥;
3.选择柔软透气的衣服、被褥,多晒太阳,保持清洁。
如何预防手足口病?
1.少扎堆
手足口病高发期,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、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,避免接触患病儿童。居家也要常通风,勤晒衣被。
2.早接种疫苗
6月龄~5岁的孩子建议尽早接种EV71疫苗,虽然要花点钱,但能安全、有效的降低病发率,减少重症和死亡率。
3.早就医
如果在孩子出现持续发烧不退,手心、足掌心、口腔黏膜及臀部处发现疱疹等相关症状应立即就诊。做到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隔离和早治疗。确诊后要及时通知幼儿园老师,早请假,避免交叉感染。
4.勤洗手
饭前便后、外出后、接触污染源后都要及时、正确、有效的洗手,这也是最经济便捷,可直接切断传播途径预防措施。
5.勤消毒
对儿童的玩具、个人卫生用具、餐具等物品要勤清洗消毒,对此我们幼儿园对幼儿玩具及设施都会及时且系统性的进行消毒,坚决不给病毒寄宿的机会。
6.勤锻炼
除幼儿园户外运动外,也请家长积极引导幼儿勤锻炼,提高抵抗力,增强免疫力,从自身抵抗病毒传染。
爸爸妈妈们请注意!
饭前便后、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,不要让儿童喝生水、吃生冷食物,避免接触患病儿童;
看护人接触儿童前、替幼童更换尿布、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,并妥善处理污物;
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、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,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,居室要经常通风,勤晒衣被;
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。居家治疗的儿童,不要接触其他儿童,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;
患病期间,孩子的消化功能减弱,饮食上应准备易消化的营养食物。
手足口病传染性强,传播途径多,且会复发,幼儿又是易感人群。虽说大部分都可自愈,但为了不让宝宝受病毒折磨,请家长一定要提高预防意识,帮助孩子建立良好卫生习惯,做好有效的预防工作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