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种溺爱做法,易导致孩子性格缺陷
做父母的大都知道溺爱孩子有害,但却分不清什么是溺爱,更不了解自己家里有没有溺爱。溺爱,是一种失去“理智”、直接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爱。
1、包办替代
孩子穿衣、穿鞋、简单收拾家务等,这些最基本的事情家长都给孩子包办了。从表面上和眼前看,包办代替似乎对孩子有好处,节省了父母等候的时间,但从长远看却剥夺了孩子实践的机会,使孩子身心得不到锻炼,即使孩子长大一点有能力完成那些事,可能也没有养成习惯自己完成,也不愿自己去做,更不愿去尝试超出自己能力的事了。
2、特殊待遇
在不少独生子女家庭,父母往往都会辛苦工作,勤俭持家。舍不得给自己买东西,可是对孩子却很大方,孩子要什么都照给不误,也不太会教孩子节省。
不管是物质上还是态度上,孩子接受到的都是“特殊待遇”,处处受到照顾。时间长了,孩子可能会从自己得到的特殊待遇中总结出“我是特殊的人”的结论,并容易变得自私,不懂得关心他人。
3、害怕哭闹,轻易妥协
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,由于从小迁就孩子,孩子想达到无理要求时常常以“哭闹、睡地、不吃饭”来要挟父母。家长在公共场合,或是有外人在场的情况下,碍于面子想让事情尽早结束,往往会轻易妥协让步。
4、过分保护
中国父母在育儿的过程中,经常会给孩子制定很多规则,为的是让孩子能听自己的话。孩子做得不好,或者没有按自己的要求完成,很多妈妈难以控制自己的冲动,会对孩子说狠心的话,但事后又为自己的行为感到自责和内疚。
5、纵容懒散
纵容孩子饮食起居、玩耍学习没有规律。要怎样就怎样,睡懒觉,不吃饭,打游戏,白天游游荡荡,晚上看电视到深夜等。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家长在小孩念小学时管教得很好,到了中学就对孩子放宽标准,殊不知中学时期正是孩子面临诱惑最多的时期,必须坚持原则。
6、过分控制
为了绝对安全,父母不让孩子走出家门,也不许孩子和别的小朋友玩。有的孩子慢慢成了「小尾巴」,时刻都不能离开家长。
家长对孩子频繁地发布指示和禁令,如不许调皮、不许闹、不许跑等。让他们不要动这不要动那,应该怎样怎样,这样容易使孩子丧失自信,养成依赖心理,缺乏独立思考能力。
7、当面袒护
有时爸爸管孩子,妈妈护着:“不要太严了,他还小呢!”有的父母教孩子,奶奶会站出来说话:“你们不能要求太急,他大了自然会好;你们小的时候,还远远没有他好呢!”
事事以孩子中心,一旦孩子遇到困难或要求得不到满足时,他就会生气、大发脾气。这样过分「爱护」,不仅扼杀了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自信心,更容易使孩子变得自私,胆小娇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