绘本推荐《世界上最美的告别》(大二班)
妈妈,人为什么会死呢?当孩子这样问起,你会怎么回答?
出于中国传统社会对死亡话题的禁忌,当我们面对孩子的疑问不知该从何说起,我们该怎样平静且诚实的让孩子明白:死亡和出生一样、与树叶的生长凋零一样,都是生命的一部分。生命有限,但爱却不会消逝。
在教育领域,死亡教育属生命教育的范畴。在美国,生命教育最初就以死亡教育的形式出现。名为谈“死”,实则让孩子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念,以正确的态度保持生命、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。
在《绘本之力》一书中,柳田邦男先生说到:“在谈到生命、灵魂、生、死等重大问题时,我看到绘本的无比力量,他不仅仅只是表面的语言传递,而是以撼动灵魂的方式在和人沟通,我个人以为,再也没有比这更叫人赞叹的沟通手段。”
也许,我们要做的,就是把这一个个生命的故事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呈现出来,也许,它们能帮助我们抚慰每一个向死而生的人。图画书的叙述是从孩子角度出发的。孩子感知世界多数是通过游戏的方式来达成的。书中的孩子一开始就是以模仿大人举行葬礼来取乐。有天“我”和艾丝特很无聊。艾丝特很高兴发现一只死去的小蜜蜂,总算发现点好玩的事情了。于是艾丝特打算为它做棺材举行葬礼。“我”不敢拿任何死的东西,因为“我”还很小,“我”认识的人里还没有谁死去呢。但“我”会作诗。于是我做了一首矫情的诗“一个可爱的小生命在手中,就这么突然消逝无影无踪”。艾丝特也矫情地擦了一下鼻子:“可怜的小蜜蜂,哎!可是,生活还是要继续。”每当发现一个死去的动物,孩子们都欢欣鼓舞。他们甚至把家中冰箱里的三条鱼也拿出来一一埋葬。
一个故事,三个孩子的心灵成长。小小的一本图画书中,叙事层层渲染、逐步推进,三个孩子的性格也均有发展。“我”从嫌恶、畏惧死亡到平静地接纳死亡;从不敢拿死去的动物到把死去的乌鸦抱在怀里;从吟唱一些陈词滥调到深情地歌唱“你的歌已结束。生命转入了死亡。/天渐黑,你温软的身体变硬变凉。/黑暗中,你像星星一样闪光,/谢谢你,曾经来到这世界上。”艾丝特从兴高采烈地策划葬礼游戏到“哭了”,“悲伤就像黑色的布笼罩在空地上。”普普年龄太小,从懵懵懂懂到略有所知地、自觉自愿地充当一个哭客。
的确是一种世界上最美的告别。图画书中有关死亡的题材不少,多是教给孩子面对至亲的离世如何理解死亡、如何接受亲人的离去。但这本书的视野显然要开阔得多,自然界每时每刻都有生生死死,人类不是地球上的唯一。书中的孩子都没有经历过亲人的离去,但在目睹了一只乌鸦惊心动魄的死亡历程后,学会了对周围每一个卑微的生命都充满了感恩和敬畏,此生感谢有这么多绚烂多姿的生命陪伴。对死亡也学会了放下,死亡不过是个体生命的终点,周围依然洋溢着蓬勃的生命,一代又一代,生生不息。 画面和诗都很美。画面是淡淡的水彩,最后的画面是充满生机的淡绿色的墓园,诗是洗尽铅华的平实、练达,却又直击心扉,有《圣经》赞美诗的味道。